民生之所望 慈善之所往 —— 全国两会期间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
慈善公益报(李济慈)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就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保障与改善民生、推动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两会之后的工作计划等主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慈善公益报:3月5日,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一年来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增进民生福祉等情况。现场聆听李强总理的报告,您的感受如何?
孙 达:聆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倍觉振奋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2024年的主要工作,提出了今年的奋斗目标与任务。通篇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恪守的“人民至上,民生优先”的核心理念,深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与愿望,全景式描绘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的美好蓝图。这是一个深度聚焦高质量发展,有力推进深化改革,始终贯彻“民生为大”理念,十分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的报告。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导向”。报告中20次出现“民生”一词,和报告中提到的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举措都是实实在在的证明。
二是以“稳”为主基调,以“进”为大方向。报告突出一个“稳”字,强调稳中有进、奋发有为,为全社会带来了强大的信心与底气。过去一年,在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下,我国经济运行仍体现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这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证明。
三是作为一名慈善工作者,我对报告中提出的“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对今后的工作与事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报告中所提到的关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等,都与慈善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我们发挥作用、大有作为的舞台。
慈善公益报:今年,您对高质量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有怎样的建议?
孙 达:今年,我依旧着重关注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主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是要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大慈善事业促进力度。包括将慈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尽快研究出台遗产税、赠与税、房产税等税收制度,形成与个人所得税相配套的收入财产再分配税制体系。建立国家层面的慈善捐赠、慈善志愿服务记录和信用激励制度,将其依法纳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在评优评先、积分落户、购房购车、子女教育、公共设施使用上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增强社会公众投身慈善事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要从激励机制层面提升慈善行业动力、活力。包括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各级协调配套的慈善表彰体系,对为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和各类组织予以表彰奖励。建立符合法规要求与市场规律且具备激励作用的薪酬待遇标准,增强慈善事业的从业吸引力和人才凝聚力。支持高校设立公益慈善专业学历学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慈善组织,持续稳定加大慈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慈善人才队伍。
三是要从弘扬文化方面营造慈善事业良好生态。包括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系列,并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鼓励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文化传播,推进慈善文化和慈善教育体系建设。倡导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慈善,培育优良家风,推动慈善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方式。鼓励国家教育部门将慈善文化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将慈善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力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形成全社会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社会生态和人文风尚。
今年两会期间,我参加了新华网组织的“我请代表委员捎句话”互动活动。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提出,孩子很想了解什么是慈善。作为家长,她觉得现在孩子们的课堂教育中很少相关课程。希望我们建议更加关注青少年慈善教育,让孩子们对慈善文化和慈善活动有更多的了解,从小培养他们的慈善理念与良好生活习惯。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慈善文化。党中央多次倡导通过传播慈善文化、发扬慈善精神、弘扬传统美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坚持慈善教育从娃娃抓起,以学校、社区为主要载体,将慈善文化融入课堂,挂入社区宣传栏,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教育活动,对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进行公益慈善教育,培育青少年树立现代慈善理念。”
如何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慈善文化?我有以下建议:
一是要引起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效联动各地各级教育部门、慈善组织及相关单位,合作建立深度协作机制,共同推进慈善文化教育在全国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要将慈善文化正式列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课本内容。
三是要将慈善品行纳入学生素质评估内容,在中小学校和师生中全面开展慈善文化教育优秀学校、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在各地校园开辟慈善文化教育园地,不断传播慈善能量,营造浓厚慈善氛围。
慈善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教育部门、慈善组织、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所谓“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善则国家善”。因此,全面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事业。
慈善公益报:全国两会结束后,回到工作岗位,您有怎样的规划?
孙 达:我为自己作了三点规划:
第一就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完整准确地传达给中华慈善总会的同志们,也将信心和力量传递给身边的党员干部职工,以身作则带头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并全面准确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用心用力用情写好政协委员履职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些重要指示都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二是继续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地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忠诚履行政协委员责任。尤其是围绕今年的重点工作,更好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在助力推进社会慈善事业与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贡献力量。
第三就是立足实际,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去年,我们的捐赠活动遍及各地,慈善触角伸向了很多地方,也同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调研活动,收获很大,感受很深,对于基层慈善与社会治理工作有了丰富深刻的一手材料。听民声、察民意、晓民情、解民忧,不论是作为政协委员还是慈善工作者,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