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捐助,让爱流动起来

如何让慈善超市有“善”又有“市”

首页标题    慈善品牌    慈善超市    如何让慈善超市有“善”又有“市”

作为慈善事业延伸到社区的载体之一,慈善超市在完善社区服务、开展困难群众救助、推动志愿服务和慈善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2004年,民政部发布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并积极推广面向社会困难群众的慈善超市。此后慈善超市在全国迅速铺开,2014年最高峰时达到1万多个。但由于定位不清、运营质量低、造血功能弱等原因,慈善超市数量逐年减少。与全国普遍发展形势不同,上海慈善超市发展状况一直保持良好状态,从2003年首家慈善超市开业到2023年底,上海已实现慈善超市在街镇层面的全覆盖,慈善超市成为上海慈善事业的有益实践和亮丽名片。上海慈善超市能够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明确的目标定位。大部分地区慈善超市之所以发展情况不够理想,首要原因在于目标定位模糊、含混,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路线设计。多年来,上海市制定了多项政策文件,逐步明晰慈善超市的角色定位,引领保障慈善超市作用发挥。早在2015年,《上海市政府关于促进本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就强调“积极探索慈善超市创新发展”。2017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上海市慈善超市创新发展三年规划(2017―2019年)》,明确提出科学布点布局、标准化建设、就业人员培训三项发展目标。2018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印发《慈善超市设施和服务规范指引》,为慈善超市发展设定标准。2021年9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发布《上海市慈善条例》,在“社区慈善”一章中进一步明确了慈善超市在社区慈善中的主体角色和功能作用。2022年9月,上海市民政局等部门印发《上海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慈善超市“公益蓄水池”作用。在政策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上海的慈善超市不仅是一个为困难群体和居民提供物质帮扶、志愿服务和商品销售服务的便捷优质购物场所和社交场所,更被界定为将慈善事业延伸到社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社区慈善空间,是一个功能多样、运行规范、资源丰富的城乡社区慈善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灵活的发展模式。部分地区慈善超市发展出现阻滞的主要原因在于采取单一化的运营模式,没有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动态调整,慈善超市的运作较为死板,最终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而逐步消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创新,上海市初步建立了行政主导、市场化经营和社会公益相结合的慈善超市发展模式,各镇街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最合适的发展模式,不断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行政主导模式中慈善超市工作人员部分为街镇政府工作人员,部分为外聘人员,运作资金和经营所得由街镇政府财政统一管理。此模式下的慈善超市依靠政府财政运作,有助于社会救助等目标的实现。市场化经营模式一般由企业作为第三方运营者,自主选择商品类型、进货渠道和销售方式,与供货商和在地社群联系紧密,在确保稳定物资来源与较低进货价格的同时,努力培养可信任的消费者,维持稳定客源。例如,杨浦区多个街道的慈善超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出上海洗涤用品“零拷”(上海、苏州一带方言,“散装”的意思)等特色产品,获得居民广泛喜爱。浦东新区善行公益服务中心将商超运营经验移植到慈善超市,与盒马鲜生、肯德基等大型商超和餐饮企业合作,为慈善超市发展注入新动力。社会公益模式由社会组织专职人员负责慈善超市的日常运营,充分激活社会公益资金。最为典型的是,由上海聚善慈善超市(善淘Buy42)运作的多家连锁慈善超市,运营方搭建自我可持续发展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义卖平台,将社会闲置资源变成可流动资金,用于助残就业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公益项目。

  三是持续的资源保障。如何获取满足自身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一直是各地慈善超市面临的难题。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可能加剧业已紧张的地方财政负担,仅仅期望通过义卖或捐赠善款也难以达到实际需要。只有通过多种资源的有机组合,才能为慈善超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上海市充分动员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慈善等多元力量,通过财政补贴、物资捐赠、慈善义卖和市场反哺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慈善物资,有效支撑慈善超市场地租赁、日常运营和慈善服务开展,构筑持续“造血”能力。政府发挥统筹功能,为慈善超市注入基本资金支持的同时,调配辖区内慈善物资,用于活动开展、助贫助困、志愿服务等,部分盈余资金还可以返还给各区慈善基金会。辖区爱心企业、爱心商户将慈善超市作为捐赠平台,慈善超市则定期发布慈善物资募集需求,实现资源供需对接。慈善超市还广泛接收现金捐赠及企业、爱心商户提供的食品、生活用品等物资,用于困难群体慰问、义卖和志愿服务等开支。居民可将包括服装、生活用品、书籍资料等在内的闲置物资捐赠至慈善超市,实现闲置物品循环利用,售卖所得资金则进一步反哺慈善事业。如以浦东新区唐镇慈善超市为代表的部分慈善超市探索“福利彩票+慈善超市联营”新模式,进一步拓宽福彩公益金筹集渠道,营造人人做公益、随手献爱心的良好氛围。

  四是专业的管理评估。内部搭建专业的管理团队、外部打造有指向性的评估机制,是推动慈善超市高质量发展的两条路径。前者可以确保慈善超市由专业人士掌舵,有效应对市场和慈善事业动态变化的需求;后者以评促建,通过不断修正评估发现的问题,督促慈善超市转型升级。大多数地区囿于专业力量的薄弱,难以为慈善超市找到合适的内部管理团队和外部评估资源,而上海则通过挖掘各类社会力量潜能,实现了两条腿走路。内部管理方面,为保障慈善超市规范、健康、活力运行,上海市不断完善慈善超市运行管理体系。约三分之二的慈善超市由本地社会服务机构或外请社会服务机构运行,三分之一的慈善超市由当地街镇直接委托公司运行。外部评估方面,上海市采取第三方定期评价和慈善超市自我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慈善超市基础条件、运营状况、慈善功能和相关方满意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资金补助、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设置和运营方选择的重要依据,用集中性的评价工作和结果反馈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五是良好的服务成效。慈善超市存在的根本,最终要通过良好的服务成效来体现,即要通过服务的可视化、可感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实践中,上海市通过搭建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建平台,促进慈善超市在社区治理、慈善文化宣传、群众参与动员、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作用发挥情况被公众所看见,呈现良好治理效果。在社区治理领域,慈善超市扎根街道社区,与社区基金会、社工站等平台联动发展,彼此赋能、资源共享,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物资捐赠和社企合作等方面参与基层治理。在慈善文化宣传领域,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和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慈善超市活动推文,分享活动视频,推动慈善超市深入基层社区,提高居民认知,宣传慈善文化。在群众参与动员领域,拓宽慈善超市功能,兼容社区活力老年人、残障人士、楼宇白领、高校大学生、餐饮店店主、直播主播等诸多领域人士,打造“人人可慈善”的申城慈善氛围。在乡村振兴领域,与乡村振兴示范点合作,联动对口帮扶地区,开设“乡村振兴产品”陈列和销售专区,达到增加农户收入、建设美丽乡村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上海慈善超市,采取兼具公益性与市场化经营的发展策略,使本地慈善超市发展有“善”又有“市”,为全国慈善超市的创新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建议各地加强统筹指导,进一步明确慈善超市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即明确慈善超市不仅是一个便捷、优质的购物场所,更是一个“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公益慈善空间,采取有力举措,将慈善超市打造成为各类资源整合的枢纽中心和各类服务提供的资源中心,充分发挥其城市基层治理软实力的爱心“蓄水池”作用,实现全国慈善超市优化功能、创新发展。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5年1月下刊

2025年3月19日 16:27
浏览量:0
收藏